我们的生活空间,需要“环境设计”

发布时间:2022-08-19 浏览( 8006 )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赵琳 [日期] 2012-10-19 (有删节)

自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栖居环境的追求。从气势磅礴的凡尔赛花园,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江南园林;从被泰戈尔誉为 “时光面颊上的一颗珍珠”的泰姬陵,到拿破仑眼中 “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圣马克广场;……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栖居环境的营造中倾注了无尽的热情与心血,挥洒了无限的想象与创造。美国环境设计理论家理查德•道泊尔在其编著的环境设计丛书中有生动的描述: “我认为, ‘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脚步,虽然当时人类尚没有大规模改造环境的能力,但已懂得有意识地选择和适应自然环境。正如 《诗经》中所描绘的那样,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现代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已十分广泛:从大地生态规划到区域景观规划;从国土生态保护到国家公园建设;从城市绿地系统到广场、步行街规划;从城市主题公园到住区花园建设;从局部环境建设到景观小品、雕塑设计;从私家庭院到建筑室内等。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对整个国土环境负责,设计对象变为所有土地。

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是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双重属性,它的最高境界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性与美学密切相关,涵盖了形态美、材质美、构造美及意境美,这些都往往通过形式来体现。对形式的考虑主要在于对点、线、面、体、色彩、肌理、质感等各形式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推敲,对 “统一”、“变化”、 “尺度”、 “比例”、 “重复”、 “平衡”、 “韵律”等形式美的原则的把握和运用。

环境艺术设计既具有严谨、理性的一面,又有轻松、活泼、感性的一面,它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即体现于此,把握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性并灵活运用,使理性和感性共同融汇。

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的成果又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环境艺术的物质性能体现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及科技水准,而它的精神性能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历史文脉、审美心理和审美风尚等。

古今中外,不乏经典的环境艺术设计案例。在我国,我们的祖先很早便认识到环境对心灵的陶冶,黄帝时便出现了玄圃;夏商时期有了灵圃、灵招、灵台;自三国两晋到明清期间,古典园林设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风格,以明清北京的圆明园和颐和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将中国古典造园水平推向了顶峰。

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环境设计案例也是精彩纷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屋顶花园的新巴比伦城 “空中花园”、维提列柱围廊式庭院、古罗马哈德里安庄园等,都是古文明发源地创造的各具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 16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巴洛克花园、罗马卡比多广场、罗马西班牙大阶梯等,又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水准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环境设计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的现状是建筑由城建、规划部门管理,道路交通由公安、市政部门管理,环境场所的入场维护由环卫部门管理等,这种纵向的管理模式使城市从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到日常管理都难以做到统一协调,从而使得一些城市的环境艺术性不高,缺乏整体性,不能反映一定的水准。

比如,目前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市政设施设计,还是建筑设计、绿化设计等,都是个人或单位来设计施工,在征求市民的意见与想法方面有一定的欠缺。

又比如,环境设计手法单一,缺乏地方性和时代风格。在广场绿化中简单化地运用大草坪的设计方法,已使人们意识到现代城市缺乏艺术设计特色,设计观念陈旧,盲目模仿,似有东施效颦之嫌。

进入21世纪,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更加广阔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围。我认为,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应不断扩展实践领域,重视细节设计,一方面以空间环境的有机结合、互为依托,发挥其审美功能,另一方面这些元素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对增强环境的识别性、场所性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我们应深入挖掘地域特征,凸显本土文化特色,不断传播其所特有的主流文化、美学趣味,以至处世之道等,使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世界性日益增强。最后,我们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不仅需要环境艺术设计师、建筑师和规划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材料、技术手段,还需要决策者、管理机构、社区组织、业主和使用者都具备深刻的环境意识,节约自然能源,少制造废弃物,自愿保护好改善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环境建设的全过程。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