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发布时间:2022-08-19 浏览( 13735 )
目录
  1. 医药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1. (一) 国际形势
    2. (二) 国内形势

医药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仔细分析和研究医药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不仅要考虑国内的、行业内的就业形势,还必须考虑国际上及卫生行业以外的发展形势,只有这样才不会一叶障目,顾此失彼,才能把握关键,做出的生涯决策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做出的选择才能无怨无悔。

(一) 国际形势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30年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合作更加深入。特别是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原来的那种封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1.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20世纪是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尤其是近20年,它的发展速度之快、进展之深,更加令人瞩目。利用基因技术培育的转基因食品已经摆上了普通百姓的餐 桌;基因方法已经开始挽救患者的生命;克隆技术的重大突破,已使动物的复制成为可能。人类数千年来的梦想正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逐一实现,随着物理学世纪让 位于生命科学世纪,世界还将会有更多的奇迹出现。

可以预见,在发展和危机并存的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分子生 物学将在生命科学中保持主导地位,细胞生物学还将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科学继续发展,脑科学将代表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细胞工 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将带来农业、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的革命,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使生物 产业成为全社会的产业支柱。

因此,对于立志于在生命、生物、医药行业有所发展的毕业生来说,21世纪将为他们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2. 人才交流和合作得到加强

在经济一体化的全球背景下,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交流将变得更加深入,更加频繁,更加持久。一方面,我国培养的人才将有更多的机会到国外或境外进一步学 习,接触学科发展前沿,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他们的就业方向将不再局限于国内;另一方面,国外留学生在我国学习的人数也将得到迅速提高,海外学生或所谓的 “海归派”也有很多人选择回国发展。因此,对国内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就业时所面对的竞争人群将更加复杂,压力也将更大。

3. 重视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包含卫生行业在内的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综合性、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发达国家在培养和使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上具有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医药院校借鉴和学习。

(二) 国内形势

从国内形势看,伴随着招生、就业制度的深刻变化,国内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1. 高校扩招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在我国被称为“精英教育”,因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较小,每年招生人数仅占高中毕业人数的很小一部分,每年一度的高考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7.4%。此后的2000年、 2001年,扩招增幅也分别达到了38.2% 和21.6%。到2002年,这一幅度下降至19.46%,2003年是19.24%,2004年是 17.05%,2005年是6.18%,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达到了475万。到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 倍。高等学校在学人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在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高校大 规模的扩招,自然带来每年毕业生人数的迅猛增加。

2. 培养成本分担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8年的39年中,中国 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免费的午餐”,不仅学费、住宿费全免,还有数目不等的各种补助等。直到1989年,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其实当时的收费也只是 象征性地收取200元,但这却是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迈出的第一步。1994年以前,高校对按计划招收的大学生仍然实行公费培养,收取小部分培养费,在此 期间,一些公立学校开始招收部分自费生,逐渐形成了公费生与自费生并存的“双轨制”。但在多数情况下,所谓的自费生或委培生,主要是单位委托培养,学费由 单位交给学校,不由学生和家庭承担。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学费涨至2000元/学年,1997年,全面并轨后学费 一直徘徊在3000元/学年左右。2000年的收费标准猛涨,普遍在1999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5%左右,有些地区高达20%,学费超过4000元/学 年,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免费上大学到自付部分学费、住宿费,甚至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对许多大学生来说,经济上的负担不仅影响着学生学 业能否顺利完成,而且对就业也带来直接、显著的影响,工作岗位薪酬水平的高低成为左右他们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3. 就业制度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一直由国家统一分配,国家对毕业生的就业实行全部包下来的政策,考上了大学就等于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享有一 定的福利待遇,如公费医疗、城市户口、准国家干部身份等。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分配实 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就业制度。于是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等就业形式应运而生,它首先在清华大学和 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试点, 1989年扩展到全国。同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正式提出了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 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改革“统包统 配”、“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4年,高校实行“并轨”,并轨后所招的学生毕业 时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范围内自主择业。

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改革统包统分制度,实现自主择业,即: 国家不再承担对普通高校毕业 生包分配的任务,国家给予毕业生选择就业的自主权,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指导下自主择业。从上面的改革过程可以看出,从统包统分到完全自主择业不是一蹴而 就的事,而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4. 医药院校合并

自 1992年我国高校开始战略性合并以来,全国许多单 科性医学院校并入理科、工科以及综合性高校,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仅1998—2000年就有 19 所独立设置的医学院并入综合性大 学。从2000年开始 ,我国一批著名的高等医学院校开始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到2004年已有 60余所地方医学院校与多科院校合并。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 学的合并,为克服医学院校单科教学的不足,增强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促进医学与理、工、文、经、管的交叉融合,为满足 21世纪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以 及与世界医学教育接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使原有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0余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有目共睹的 改革成果。

5. 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变化

(1)公共卫生人才:200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危机对我国的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使用体系敲响了警钟,也促进了我国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上的步伐。但是我国公共卫生人才仍然缺乏,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缺乏高层 次、复合型管理人才;其次,缺乏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最后,大部分学生存在理论和实践脱离的现象。目前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往往缺乏现场工作的实践经验和 能力,组织管理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的公共卫生人才优点在于有优秀的医学背景,弱点在于,在管理、法律、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薄弱。 厚基础、宽人文、宽专业、高能力应成为衡量公共卫生人才的标准。新时期公共卫生人才必须拓展知识领域,不仅包括信息学、基因组学,还应包括宗教、文化、民 族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社区服务和健康管理、全球健康以及政策法律和伦理学。

(2)基层、农村人才:虽然我们高等医学教育经过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人均卫生资源水平已经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和基层地区卫生人才仍相对匮乏。

(3)全科医师:我国内地于20世纪 80年代末引进全科医学概念,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率先成立全科医学系和独立的全科医学临床学科。经过 近 20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框架。2000年,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 》,明确了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应以毕 业后医学教育为核心。2006年,卫生部启动了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全科医学是首批试点的 18个普通专科之一。全科医学专科医师的培训起点为本科毕业 的医学生,培训时间为3年,包括26个月临床各科轮转、3个月理论学习、7个月社区全科医疗诊所实习。

(4)国际型人才: 随着卫生领域与国外交流和合作的不断发展,具有高素质、多能力、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在卫生服务领域或者生命、健康相关行业受到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