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每万名居民将配置2—3名全科医生。目前不仅数量远远不足,而且有正规本科学历的、经过严格全科训练的少之又少
缺!四川新津县花源镇公立卫生院院长杨成告诉记者,卫生院只有5名全科医生,实在太少了。
缺!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董砚奉说,中心有全科医生9名,相对于服务的10万人口来说远远不够。
缺!上海市2010年度计划招收300名全科住院医师进入培训项目,结果只招收到了144名。
缺!北京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介绍,中心全科医生有40多名,但相对于13万服务人口及庞杂的工作来说,数量还是少。
从西部落后地区到东部发达地区,几乎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缺全科医生。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7.8万名。而按照《国务院关于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也就是说届时将有30万—40万名全科医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曾益新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仅仅是数量不足,具有医学本科学历并经过严格全科训练的全科医生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的全科医生质量有待提高。”杜雪平说,即使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社区注册的全科医生整体质量都不高,更何况是全国其他地区。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各地全科医生基本上是在岗简单培训几个月,而且起始学历较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往往是中专、大专学历的居多。
由于数量少、整体队伍素质偏低,社区出现一个好大夫,往往会被居民热情追捧。谢吉伯曾在英国做了15年的社区全科医生,2009年他选择到北京市东城区 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医生。有时,服务站会挂出这样的牌子——“英国医生,免费查脚”,很快一拨拨居民蜂拥而至。社区居民单桂兰就是谢吉伯的忠实“粉 丝”之一,她希望这样的大夫更多一些。
大量中专、大专甚至是没有学历的医生进入社区,导致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下降,无法获得老百姓的信任,难以担负将大部分病人留在基层的作用
“有人认为全科医生是‘全能医生’,什么科都能看,什么手术都能做;有人认为他们是‘低能医生’,水平差,所以当不了专科医生。从老百姓到卫生系统业内 人士,都存在认识不清的情况,没有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全科医生的作用,没有给予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而这恰恰是造成我国全科医生数量少、素质低的主要原 因。”曾益新说。
全科医师为何不受重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潘志刚分析,以前我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不足,重视 不够,造成大量中专、大专甚至是没有学历的医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导致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下降,群众不信任;全科医师的岗位职责不清、待遇低,也影响其 地位。
另外,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对于高新技术的崇拜也是造成全科医师不受重视的一个原因。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这个阶段,当时全科医师被认为是爬不上专科阶梯的二流医生。
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三级医院占据过多医疗资源,居民在社区仅仅是开药,社区医生难以真正承担首诊任务,因此不被人认可。
“在国外,全科医生一般能达到医生总数的50%,其受重视程度甚至高于专科医生。”曾益新说,我国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一项革命性的举措,因为全科医 生是一群社会精英,不比专科医生素质低,他们是能真正落实国家预防为主方针的人员,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关键,是促进社区和谐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据台湾联新国际集团总执行长张焕祯介绍,在台湾,80%的疾病在全科医生那里可以得到治疗,另有20%的病人需要经由全科医生转诊给其他专科医生做进一步诊治。
据张焕祯介绍,健康教育是全科医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入人口老龄化,往往会衍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耗费的医疗成本十分惊人。以 台湾为例,去年老年人口耗去台湾医疗资源的25%,其中大多都与慢性病并发重症疾病相关。我国内地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到1.7亿,数量居世界第一,其 耗费的医疗资源将更加惊人。
“过去以疾病治疗为主,当前则应该以医疗干预或健康教育等方式来降低民众患病率,全科医生应该成为社区居民 健康的守护者。”张焕祯说,中国内地目前的状况,犹如30年前台湾刚刚开始实行全科医生制度的情境。也就是说,离百姓有需求时第一选择是全科医生的目标, 内地起码还有30年的路要走。
谢吉伯说,中国全科医生制度和英国的家庭医生制度相同。该制度首先表现在医护的连续性,即医生与患者是长 期的合伙关系,医生对患者具有长期责任。其次是医生由被动看病改为主动寻访。尤其是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医生不可以等病人,要去随访病人。第三是将治疗提升 到管理层面。疾病要管理而不是治疗,这对慢性疾病十分重要,不是医生开个药就完了。全科医生在医疗硬件设施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什么常见病都要看,挑战性很 大,更能体现人的发展价值。此外,全科医生强调团队概念,一个全科医生团队可能会由一名全科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公共卫生服务医生组成。由多个专业人才组 成的团队,共同参与到病人的长期健康管理中去。
关键在于建机制、给待遇,改变全科医生收入低、不受重视、出路不佳、难以实现自我价值等现状
“收入低,不被人重视,以及看不到未来的出路和前景,造成了中国全科医生的缺乏,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张焕祯分析当前全科医生存在的诸多问题时说。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虬津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杨小勇工作10年了,2005年获得了执业医师资格,前两年参加了全科医生的培训。像这样的医生在当地属于人 才,然而杨小勇感觉全科和原来的内科没有太大差别,工资涨了一点,达到2400元左右,另外职称评定也不会被优先考虑。
尹朝霞是一名研 究心血管病的博士,去年底,她主动要求从复兴医院下到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收入少了,但我不是奔着收入来的,而是奔着事业来的,希望更能体现自我 价值。”尹朝霞说。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成了一个特例,别人见了她总会问:“你为什么要到社区做医生?大医院多好。”
杜雪平在15年前就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么多年来,她的最大感受是社区的医生几乎什么活儿都干,太杂太乱,定位不清晰,导致全科医生很辛苦,却不一定能有收入补偿其价值。
潘志刚分析,首先,“社区基本功能服务包”缺少具体内容,职责不清,全科医生经常在多个岗位之间轮转或者同时承担多个岗位的工作,因此,难以按岗位定工 资标准。其次,政府管理部门对全科医生的服务认识不足,认为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就应该是低价格。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数量有限,即使实施收支两条线 政策,全科医生的付出与收入仍然不成比例。
“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以解决户口为招录条件都招不满人,除了社区医生地位不高以外,待遇低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表面上看,工资水平相差不大,但如果考虑到奖金的话,社区医生平均薪资与医院专科医生平均水平相差就比较大了。”潘志刚说。
“越是偏远基层地区,收入应该越高。我国城乡差距大,要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去工作,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和制度。”曾益新说,好的待遇不仅是经济方面的, 还应该包括非经济方面的,如福利、继续教育、子女教育等系统的制度。他说:“解决看病难的关键在于强基层,强基层的关键在于强人才,强人才的关键在于建机 制,建机制的关键在于给待遇。”
曾益新说,瑞典全科医生收入是社会平均水平的2.2倍,在英国达到4.2倍,美国全科医生达到3.3— 3.7倍。因此,他建议过渡阶段在每个基层医疗机构设立两个不占编制的“特聘全科医生”岗位,共计10万人。国家为这些岗位公开招聘医学本科毕业并在大医 院接受了2年以上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再对其进行一年的全科强化训练,这样,明年就有产出,争取3年内10万人全部到位,我们的基层人才队伍就可以 大大加强了。除了绩效工资,中央给每人每年另外补贴10万元,富裕地区地方政府还可以再增加补贴。资金不是问题,即使10万人全部到位,中央财政投入每年 需要约100亿元,但对于“强基层”可以起到关键而且是快速的作用。
据悉,澳大利亚偏远地区全科医师平均薪资至少是在城市工作全科医师的4倍,主要由政府负责支付;在英国,政府通过一个独立的社区管理部门,按照协议替老百姓购买全科医师服务,以人头费补偿形式为主。